(注:该著作隶属于“天津美术学院规划教材雕塑系列教程”)
使用金属制作器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展之初,而以贵重金属制作具有特殊含义的器皿或设计象征特殊身份的装饰品,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从艺术发生的视角而言,这种有意识对金属进行加工并赋予其一定含义的行为,都可以视为金属造型艺术的开始。古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古希腊的青铜雕塑和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都可看作古代文明中金属雕塑的经典之作。这些金属制品,除了在当时较为贵重、体现其拥有者特殊身份之外,最主要的是金属这种材料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和耐久性。不过,本书所讨论的金属雕塑,并不指这些历史久远且含义宽泛的金属制品,而是指在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下并诞生于现代艺术运动背景中的现代金属雕塑。或者可以说,本书所言的现代金属雕塑是狭义的金属雕塑,而此前以金属为材质的雕塑则可称为广义的金属雕塑。本书将以狭义的金属雕塑为讨论对象,并就这一艺术形式在美术学院教学课程中的特性及创作进程展开阐述。
广义的金属雕塑,是一种相对传统的、古典的、追求纪念性以及具备装饰美与形式美的艺术形式,其成型方法依附于特定的模型,并将模型的外在形态用金属材质进行置换。狭义概念的金属雕塑,是属于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中的组成部分,在成型技法上并不依赖预先设计好的模型,而是以直接加工为主要手段,注重加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偶然效果,在作品形态上则呈现一种多元和开放的造型特征。狭义金属雕塑注重建立人与材料之间的多重对话,这点对于广义金属雕塑而言,在创作语言和理念上都是全新的。
讨论狭义的金属雕塑概念,首先要涉及到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这就决定了现代金属材料在创作时要重点关注作品的物性与材料空间特征。所谓物性,是指金属在各种工具和加工手段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物理特性,其过程往往能为创作者制造各种惊喜。另外,多变及能够实现各种视觉可能的空间特征,则是金属材质所体现出来的又一显著特征。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为金属雕塑创造了无尽的可能。
西方现代金属雕塑的发展,是紧随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发展而兴起的,期间先后经过酝酿期,诞生与发展期,繁荣期,消融与再生期等几个阶段,这一过程中,现代金属雕塑的发展与其他艺术形式密切关联,共同推动美术史的发展。比如,毕加索创作出来的最初一批金属焊接作品,是以其创立的立体主义为基础的,而构成主义中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以金属为材料制作的。正值西方现代金属雕塑呈蓬勃发展之势时,东方的日本也紧跟艺术潮流,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精巧、细致的本土风格。相对而言,中国的现代金属雕塑的发展较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使用与探索逐渐成为自觉,后工业时代下的新材料以多元的、学科交叉性材料的综合研究与使用得以发展。事实上,对材料的艺术性以及材料综合表达上的探索,是当代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应当具备的重要综合素质之一。与欧美国家不尽相同的是,国内艺术家这一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形成,更多是在美术学院中完成的。由此可见,在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中开设的金属雕塑课程,是培养学生在材料上发挥创意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当下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在继承以往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适时开设新的课程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理论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并行的教学语境。此中,尤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也是当下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向。针对这一现状,本书从金属雕塑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到教学的展开均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此同时,笔者在主动与被动的艺术实践中,摸索着适应当代社会需要、适应当代艺术发展教学思路与方法。
当前美术学院雕塑系中所设的金属雕塑创作课程,既要解决教学中对材料的认识和对技法的掌握等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就作品的理念表达提出更高要求。这一过程中,笔者也深刻地理解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因为现代金属雕塑源于欧美,是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下的产物,其形式语言均是西方的,所以要将这种舶来品转化为适合本土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必然要就此提出更具体要求。也就是说,首先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从哲学、社会学及其他文化沉淀中汲取营养,提取关于材料艺术的物质特性和思想观念的精神资源;其次,在探讨金属雕塑造型形式和语言特征上,要从传统文化遗产中开发新的材料元素与艺术智慧,在消化西方主流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中国特有的当代材料艺术观,以及对相关观念表达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此,本书还从本源、物我,物格、人格、天格、实验等多个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性探讨,尝试性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与审美体系。现代金属雕塑的发生与发展,是西方现代工业革命与现代艺术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体现出鲜明的金属物性特征与现当代艺术理念。本书主要立足于这一基本理论,从三个大的部分来阐述:第一个部分,界定了现代金属雕塑的定义,并较为详细地梳理其在西方及东方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介绍现代金属雕塑创作的材料、设备及各种技法,这是本书的主体实践部分;第三部分则是对美术学院中金属雕塑教学的展开,其中还涉及到本土文化素养的汲取和本土作品理念的确立。这三部分内容是一种前后的推进关系,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教学的展开,力图为读者呈现有关现当代金属雕塑的历史发展、材料制作工艺教学、观念创作方法的立体时空图景。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