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表于《画廊》,ISSUE 211/JUNE 2016)
《五灯会元》中记载马祖道一曾于门前磨砖,弟子问师磨砖因何,师曰:磨砖为镜。弟子说:磨砖岂能成镜?师曰:坐禅焉能成佛!弟子悟。由此禅宗公案所感,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何为、我们何所为?
历史的面貌是如此具体,有时候又有些虚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断断续续,忽远忽近的庞杂资源。所谓资源,是一个多元和综合的大系统,其概念也是在不断扩展与延伸的。这里我们所要转化的不是简单视觉意义上的符号转换或技术传承,而是要在当代艺术的方法论中重新分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特质、思想智慧,在多元与开放、宏观与多维度的基础上,于中西艺术发展比较过程中,将文化传统资源创建性地移植转换于当代艺术语境中,最终达到传统资源被激活并得到有效转化和利用的目的。
具体到雕塑而言,其承担着文化传统向当代艺术转换的重要角色。当代雕塑拥有着多元、综合而开放的艺术特质,以及吸收、融合各种资源的最大可能。中国当代雕塑也亟需从传统文化遗产中开发、转化其深藏的哲学思想、文脉精神和东方智慧,并在全面吸收西方当代雕塑主流话语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演绎出一套属于东方的、中国的当代雕塑观和方法论。对当代雕塑艺术体系的探索、转换、建立的目标应是重道轻技的,还应形成对西方主流艺术有一个创建性回应,并同时确立我们自身文化立场判断和价值趋向,在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中,建立自觉的本土意识,达到文化身份彰显之目的。
关于传统文化资源在雕塑创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认识与感悟,我想从“本源”与“物我”两个方面做一个切入。
本源
既然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以补当代雕塑艺术多方面智慧之所需,那么必将先考察其得以形成的文化基础及生成平台,也就是说,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脉的根本立场,从而明确中、西方文明的本质差异,由此探寻建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体系的多种可能。
当我们翻阅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程时,虽浩若烟海且支系庞杂,但却不难发现,“天地人和”、“天人合一”是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脉络。究其源头,便是讲述天地万物变换法则的智慧经典《易经》。《易经》实质就是“易” 的哲学。“易”者,变化也,“易经”中所谓三易原则,也就是世界万物和谐变化的哲学、变化的原理和不变的真理,其表现形式以及解读路径,集中体现“理、象、数”三个方面。综观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无一不渊源于此,并以此为基础从各个方面开枝散叶,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平台,并在不断的民族大融合中和对外来文明的兼容并蓄中逐渐形成以“儒、道、佛”三教会流的文化轴心, 之后形成了由“佛”所引发并受“道”影响的中国“禅宗”思想,还有在程颢兄弟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朱熹“理学”、王阳明 “心学”等众多哲学理论,由它们建构起了的中国哲学精神的主体结构。
在这个主体结构中的哲学思想、文字理论庞大而精深,其中任何的一枝一叶都是鲜活跳动的,都会是我们创作转化过程中的源动力。我们需要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不断获取其蕴藏的精神能量和通达的世界观,进而确立我们艺术创作实践中的线索脉络与理论依据。
物我
中国人似乎从来就不认为有造物主的存在,物与我一开始就是彼此共存和相谐相通的,这就是所谓“天命”的源由吧。自然的秩序以及社会的结构一直是浑然一体的,于是无论上古“三易”及周代的学说,还是先秦的“五行”、“阴阳”之道,无一不是将天地万物搓揉成系、疏理成章、演数成象,遂成相生相克互为因果的“物”、“我”逻辑。《尚书.洪范》篇所列“九畴”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涧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稼墙。”赞叹古人所建立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是何等智慧奇妙,其相生相克一概万物。
我们应该可以清晰看到一个线索,即作为当代雕塑创作客体的“物”,和作为创作主体的 “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具体说来是共存相依,并不断转换角色的动态关系。所谓“物”,从来就不曾孤立存在于“我”之外,而是和“我”的心性乃至本体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此所谓阴阳相济、物我相存的材料观。对材料的把握和语言拿捏,也是需要思想性的境界层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佳句”说的就是此意。艺术创作主、客体即“物”与“我”之间相应关系也就有了更具性灵的表达,并充满了活泼的终极关怀,以及物、我交融的开放性。也就有了“物我两忘”、“行云流水”精神境界。儒家有“格物致知”,佛学有“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的说法,禅宗还有“心物一如、浑然全体、本无内外之分”的理论,这些充满智慧的东方话语,实为一种精辟的解说,似乎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建立起感知世界万物、生命连通的具体方法,方法的有效建立自然也会成为当代雕塑创作的基点之一。当代创作中,更多对“物”的认知与利用是需要智慧的变通与转换的,传统资源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选择余地与机会,是可以帮助我们从西方主流话语中脱颖而出的。
以上对“本源”与“物我”的理解是粗浅的,仅作为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也是我自身学习传统的一个基本点,并一直希望能在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梳理出一套传统文化中能为当下所用的有效资源,以获得精神气场上的更多续接,并在突破、反思过程中不断获得所需资源。这种突破或称之为“反思”的突破,也就是构成人的精神自觉以及理想人格建立的独特程序。在“反思、突破”自我完善的构架中,逐渐建立并形成当代艺术表达的思想基石。这也是我们当代艺术所需建立的反思系统,对传统的反思,对西方的反思以及对当代的反思。
当下中国雕塑呈现出了跨界融合与多元交叉的大趋势,那么必然需要我们持有开放与警惕的创作观,来面对这眼花缭乱的世界。随着中国当代雕塑的繁荣与本土文化经验的不断成熟,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的当代雕塑,在深层次的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下,会有大量具有东方本土化精神意义的作品出现,这必将为当代雕塑扩展艺术本体边界,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