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勋:西方现代金属雕塑概述(上)


(注:收录于《美术学研究6》,东南大学出版社)

 

现代金属雕塑形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其发展轨迹完全与西方现代主义运动的历程契合,典型特征是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与造型语言的结合体。现代金属雕塑发展到当代艺术阶段时,那种注重作品外在形式和空间结构的造型特征,逐渐被一种作品的“观念”所消解。

 

冈萨雷斯曾经说 :“许多世纪以前就有了铁器时代,那时生产的器具非常漂亮,但不幸的是这些器具大多是武器。今天,铁还被用来修筑铁路桥梁。它应该是结束其杀人武器的时代而用作超机械科学的简单工具了。铁在今天终于对艺术家敞开了大门,任由艺术家的和平之手去创作作品。”(《二十世纪艺术家论艺术》P53. 多尔 • 阿西顿著)

 

    本文以西方现代金属雕塑的源起和发展为主干,以近百年时间顺序为脉络,以艺术流派的历史演变及发展沿革为线索,对西方现代金属雕塑进行简要的阐述。其中,将西方现代金属雕塑划分为酝酿期、诞生与发展期、繁荣期、消溶与再生期四个主要阶段进行论述。

 

一、 酝酿期

 

西方现代金属雕塑的酝酿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思想背景相互作用下,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而成长的。欧洲社会自 19 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大量金属被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造型各异的硬边几何随处可见,这些图景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标准,而活跃于当时的各种艺术运动和各种具有反叛精神的文艺理论,则是引发现代艺术的直接作用力。

 

英国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在 19 世纪 40 年代终于迎来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果实,工业革命的浪潮也从英国本土逐渐向欧洲大陆及其他西方国家扩散,并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紧随其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技得以持续进步,各种工业技术、工业设备得以迅速革新与发展,科学与艺术开始有了结合的契机。工业金属材料(主要是钢铁)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被广泛而大量地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可以说,19 世纪末期,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金属雕塑发生的主要根源,也为日后金属雕塑发展所需的材料与技术手段提供了有力保障。

 

受工业革命影响,大量金属首先出现在建筑中,特别是位于工业革命中心的欧洲尤为突出。这些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杰作,都直接利用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钢铁材料。此时期的建筑和设计给雕塑未来空间与形式发展可能带来了重要启示,金属材料的创新使用,意味着欧洲建筑艺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与转换,完美融汇于建筑艺术形式的金属材料语言也为未来的金属雕塑开启了一扇大门。

 

现代建筑大量使用金属,其成熟的金属构造技术,对现代金属雕塑的影响更多是材料与技术上的。但就艺术本身而言,现代金属雕塑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与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相比,是有一定滞后的。

 

19 世纪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在艺术上主张观察生活、再现现实,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强调真实、反对修饰。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逐渐放弃了那种矫揉造作的雕塑样式,对以“追求客观再现,追求理想美”为主要基调的古典雕塑风格进行改造。罗丹及其学生马约尔、布德尔为代表的法国雕塑家,开始在传统古典雕塑法则基础上进行积极创新。

 

这一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主义雕塑审美特征与精神观念的作品,完全得益于当时的一批活跃的画家,他们没有受到“学院”艺术语言和规范的限制,所创作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在形式和空间上更为自由。这些画家主要包括塞尚、德加、马蒂斯、高更等人,其中尤以塞尚最为重要,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雕塑创作,但他提出“赋予感觉一个界定、赋予知觉一个形式”的绘画理论,实际上就是构建一种相对明确的画面结构,并用一种包含有内在的柱形、球形和角形的方式去印证这种理论,由此催生了更具有革命意义的“立体主义”。

 

19 世纪末的“印象主义”时期,也就是现代雕塑的发展酝酿期,雕塑新的材料与新的手法从这时开始出现。“印象主义”画家的雕塑创作,是自由和轻松的,他们大胆使用新的雕塑材料,并不拘一格地运用非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德加为了研究舞女真实的空间结构,他精心创作了一件小舞女雕塑,这就是著名的《十四岁的小舞蹈家》。值得称颂的是,这件雕塑恰如其分地运用了传统雕塑之外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向我们展示了新审美的可能:这种打破传统雕塑单一的材料语言模式,使传统雕塑开始向现代主义雕塑迈进。另一位印象派画家罗索也用蜡质材料创作作品,他使用一种被称之为“石膏罩蜡法”的新手法做雕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实际上,印象主义的艺术家们对材料的实验与运用,尚处在各自为营的个人探索和试验阶段,真正意义上关于现代雕塑材料的理论与概念尚未形成,但他们的探索精神为现代雕塑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并真正使艺术创作在审美标准与形式上进一步得到了解放,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的解放。

 

与此同时,新时代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也必然影响并改变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段与方法。不同的时期内,在传统与现代的审美概念置换、保守与激进的较量中,于放弃与获取的进程里,重新确立“传统”的价值与意义——或是材料的、或是形式的、或是观念的,但始终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和不断前进的。

 

二、诞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金属雕塑的诞生与发展,是在 20 世纪初至二战前夕这个阶段完成的,并延伸发展到上世纪 50 年代末,其发生地主要是围绕当时的艺术中心法国巴黎而展开的。当时欧洲的现代艺术运动艺术流派众多,“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等重要艺术团体和流派纷纷粉墨登场,共同写就了现当代艺术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现代金属雕塑也是在这个时期,随着各种艺术团体和流派的兴起,在各种艺术主张和宣言中诞生并发展起来,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他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就雕塑而言,其语言与形式开始具备现代艺术特征最初始于塞尚的艺术主张,到毕加索所引领的立体主义时期得以形成。这场最具变革意义的艺术活动,是西方绘画与雕塑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也是传统观念上的一次革命。这一过程中,雕塑家们逐渐打破了“雕”和“塑”的技术桎梏。传统雕塑中最主要的青铜铸造被多种方式所取代,原先观念中“雕”和“塑”的技艺在创作中的功效也被降低,雕塑家们更多地强调创作主体的自我含义,展现创造者与时代、与生活的敏感性和关联性,并且在已被打破的审美标准基础上,建立新的审美方式,提供物象形体自由组织的依据和材料存在方式的更多可能。这一阶段金属雕塑的发展,基本是在当时各大艺术流派的影响与融合中推进的。以下将按照笔者所理解的各流派的先后发生次序阐述现代金属雕塑的发展概况。

 

1. 立体主义中的金属雕塑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布拉克所创立,主要流行于20世纪初,全新的艺术形式影响并带动了一批雕塑家参与其中,阿基本科、扎德金、冈萨雷斯等艺术家就是重要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立体主义绘画主要特点体现为:以多视点的结构营造,从二维语言向三维语言进行平面绘画的探索,改变了传统的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而立体主义雕塑创作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雕塑发展史中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不仅打破了此前雕塑造型上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更是在雕塑空间和结构、材料与技术手段上撕开了一道充满无限可能的裂口。

 

立体主义对未来的影响是持续的,也是巨大的,这始终要归功于毕加索的艺术实践。现代金属雕塑的诞生是由毕加索来完成的,他开创了 “拼贴”、“集合”等具体立体主义标志的多种表现手法,不但改变了绘画的表现手段,并把这些经验转化到了全新的雕塑创作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雕塑形式。他还将糊纸、油毡、木屑和木条掺杂在一起制作雕塑(参见《现代雕塑史》赫伯特里德著), 于 1914 年创作了第一件具有原始意义上的集合雕塑作品《苦艾酒杯》,开创了利用“现成品”材料以“集合”的方式制作雕塑的雏形,这对未来现代主义雕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毕加索创作了一批利用铁片、铁丝等金属材料使用焊接技术完成的金属雕塑,这批金属雕塑以开创的姿态、全新的面貌证明了现代主义意义上的金属焊接雕塑的诞生。在毕加索的影响下,冈萨雷斯也尝试创作金属雕塑,并在持续的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用“铁”正式开启了创作雕塑的新时代,并形成了现代金属雕塑的初期语言特征。他们的作品形式与观念,在彻底打破传统雕塑基础上建立了新的造型方式,这种新方式提供了雕塑在形体组织、材料综合运用与形态表现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可能性。

 

从立体主义开始,雕塑艺术形式变得多样化,表现语言也变得非常宽泛,更多的改变体现在雕塑空间与材料上,其真正的突破口和创造性扩展则在于材料的使用与技术手法的创新。可以说,现代主义初期的金属雕塑是在“集合”概念下,利用“拾来的材料”,以“拼贴”手法来完成创作的。“集合”形式的最初形成,是毕加索在综合各种材料与物体组合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形式语言,这一概念直接催生了较同时期稍晚的“构成主义”,并启迪了此后发展起来的“超现实主义”、“集合主义”和“波普艺术”。综上所述,现代金属雕塑的产生以及现代金属雕塑概念的形成与样式的出现,是基于立体主义造型观念而建立的。换言之,艺术上新技术手段的出现、新材料的运用与新观念的形成,是现代雕塑艺术成就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金属雕塑”得以产生的重要成因。

 

2. 构成主义中的金属雕塑


构成主义是在立体主义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中以俄国艺术家的实践最为重要,他们创作的构成主义雕塑,对现代雕塑形成及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构成主义雕塑在“构成”概念与“抽象”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现代金属雕塑的构成风格与抽象表现形式,这也是现代雕塑在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下,在艺术样式与技术上的又一次巨大发展。

 

构成主义雕塑的材料特点非常明显,截然不同于毕加索与冈萨雷斯所使用的、带有情感余温的废旧金属材料。相对而言,较早构成主义作品具备新、轻、薄、透明、精致等特点,工艺技术也发展到了极至。他们更多的是以空间、时间、运动的变化在雕塑本体上的展示和体现,更多地运用金属原材料创造出新颖的造型样式,并对新材料与新形式进行着不间断的突破,利用当时先进的锻、铆、铣、刨、钻、抛光等复杂的工业技术手段,试图建立艺术与工业的某种内在关系。

 

    塔特林最早受到拼贴式雕塑的影响,他认为 :“艺术应走向抽象,而雕塑的表现力将来自材料后的语言。要结合像玻璃一样的现代经典材料,它的效果可以比拟大理石,这些材料最终应该是结构的要素。当材料的美被人认知后,也真正揭开了一个材料必要性的世界。”

塔特林实践着他的理解,把有着各自造型特质的薄铁、玻璃等材料引入作品,使其成为“真实空间中的真实材料”。(《现代雕塑史》P90 赫伯特里德著)这种全新的构成,摒除了对客观物象任何再现的企图。

 

另一位俄罗斯艺术家罗德琴柯,他的作品《悬吊的构成》是艺术史上第一件能真正动的雕塑作品。这件作品以一个鸟窝似的圆环交插构成,在流动的空气中,圆环可以缓缓地活动。

 

佩夫斯纳和加波兄弟于 1920 年提出《现实主义宣言》,这一宣言实质上也可看作是构成主义的声明,声明称 :“雕塑是空间的,而不是体量的;时间与空间是再生的,艺术必然是构成的。”他们的作品都相当谨慎地避免人物格性的显现,创造的空间关系如数学公式般抽象,被认为十分接近于科学家所用来说明一个数学公式的视觉模型结构。

 

此外,还有一位重要的艺术家,那就是亚历山大·考尔德。卡尔德于20 世纪 20 年代末由美国来到巴黎,在构成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创作作品,他用金属铁丝制作了一批线条勾勒的人物与动物形象的金属雕塑。上世纪30 年代以后,卡尔德开始尝试简单的活动雕塑,经过长期实践,他使“活动雕塑”在构成主义基础上获得创造性发展,并在二战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

 

以上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现代金属雕塑在欧洲“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主要流派和思潮的影响下,风格形式、语言面貌逐渐清晰成熟,但它仍然只是现代主义艺术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3. 达达主义中的金属雕塑


20世纪初,达达主义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废除传统文化和美学形式,主张艺术与生活的同一性,作品中最重要特征就是“现成品”的出现。

 

“现成品”作为雕塑材料,由材料“魔术师”杜尚于1913年的作品《自行车轮》中第一次成功使用。杜尚把生活中平凡普通的“现成品”变成艺术品,他不仅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先驱者,还是传统美学与传统雕塑的颠覆者。杜尚在 1915 年离开欧洲,到了美国,其“现成品”式的作品给刚刚兴起现代艺术的美国艺术界造成深远影响,故而杜尚在当时也是美国新艺术的代表者之一。受他影响的达达主义,对材料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表现方式与手段也更为多样。

 

以卢尔·豪斯曼为代表的德国达达艺术家们,他们扩展了杜尚“现成品”材料的概念和“拼贴”的手法,使用时代流行并具有典型意义的“现成品”材料加以组合,并且自称为“照相式蒙太奇”,这种蒙太奇式的效果及手法与“现成品”材料的概念又直接影响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对形式与材料的表达方式。另一位具有达达精神的艺术家克夫·施威特,他对材料的使用独具匠心,把达达精神、构成主义、几何抽象主义与拼贴式手法进行了新的综合运用,在使用材料上也脱离了“现成品”概念,制成了最早采用装置手法的作品。

 

这些达达主义雕塑家,在短短十几年的艺术潮流中,在杜尚的影响下彻底粉碎了传统雕塑美学痕迹,为艺术家更自由的创作打开了一扇天窗。

 

4. 超现实主义中的金属雕塑


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阵营中分离出来的,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遗留下的慌恐与不安的直接反映,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可以说,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雕塑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他们倡导艺术应探讨人类心理层面,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梦的经验相融合,藉此表现出超越现实的虚幻事物。超现实主义精神领袖布吕东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带领我们相信有一种心理状态,在那生与死、真实与想象、过去与未来、可传达的和不可传达的、高度和深度上,再也没有矛盾和冲突。”因而超现实主义雕塑家们在强调艺术手段与材料的运用上,变得更加自

由,也更加离奇。他们共同创造了梦幻般美丽与恐怖的艺术,挖掘人类潜意识,对个人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这些作品,通过材料的语言表达有效地让观者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情绪,以便于更直接地传达创作者的心理语言。艺术家们对材料的运用变得比日常“现实”还要“真实”,他们致力于打破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屏障,开始对常规展览方式进行改造,营造出了荒诞诡异的超现实气氛,并改变了观者的欣赏方式,同时还在“现成品”材料基础上,首次创造性地运用了电影短片、人体行为、装置艺术等新艺术手段,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词汇,也扩大了雕塑使用材料的范围与艺术本身的定义。

 

达利是此中杰出代表,他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已综合地运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如装置式的环境处理,影像、电影短片的艺术形式,以及具有表演行为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在这里,与其说达利充分挖掘了材料使用价值,不如说是达利在雕塑创作手法上的创新。达利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也是非理性的,他的作品在达到基于现实之中幻想的同时,还产生了超现实的艺术效果,为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带来曙光。

 

    米罗将超现实绘画中的形象引入他的雕塑中,并利用现成品创作雕塑作品。他的雕塑使一些毫不相干的现成品集合在一起,虽然还保留着一般雕塑的视觉形式,但在结构及空间上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协调性与整体性,在非自然、非客观的表现形式下,怀着童心与滑稽的态

度表现出在自我梦幻与想象中获取的心灵感悟。

 

奥本海默为超现实主义雕塑打开了一片新的领域。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直觉,利用毛皮等材料创作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具有女性气质的雕塑作品。另一位女雕塑家路易期·布儒瓦,她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变换着各种材料,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反复强调着其特有的造型样式,她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

 

现代金属雕塑的发展在二战以前虽然是缓慢的,但这种进展是冲破了诸多传统而获得的,并以创造性的手段来表现现实及日常生活的本质。可以说,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流派中众多的雕塑家们,在各自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改变了西方雕塑以“实体体量”为概念的传统雕塑形式,使得原先意义上的“空间、体量、形象”等雕塑语言变得难以限定。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以撕裂传统艺术面纱为起点,从否定一切到否定自我,正式开启了现代艺术运动浪潮,现代金属雕塑在这样的社会变化和艺术运动中,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表现空间到占领和创造空间,从现代工业文明的图式中,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纯粹的形式与绝对的价值。这一雕塑语言的表达形式,形成了更自由的发展格局,为现代金属雕塑的最终繁荣与辉煌做好了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