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全面观看谭勋的作品,很受触动,他的作品可以归入我一直在做的主题研究——“废墟艺术”。
直观地看,谭勋好多作品的材料都是废墟式的,也就是生活中被弃用了的那部分。他最早的那件作品,材料来源于汶川大地震,那是一场灾难,一场死亡,一场废墟,其意义就是死亡之后需要从废墟中得到重生!这之后,谭勋又从生命灾难的死亡进入到了东方文化的精神符号,无论是他用一个“脸盆”打造出的“山水形态”,还是他把一个“纸杯”拆开后利用旧茶的痕迹创作,都可以算作艺术家拯救废墟的可能。
同时,我也非常欣喜地看到了,谭勋最近的作品是更直接的与生命发生关系的,也就是为父亲去世创作的作品。这一次,谭勋跳出了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其实只是一件外衣,是装饰性的,而不是生命的本质。在这次生命的触动及其创作中,艺术家回到了现实本身。再比如,他用外来人口被清理后剩下的“彩钢板”进行的创作,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因此这样的作品其实是现实主义的。
它里面既有眼睛可见的部分,也包含了我们看不到的本质,就是废墟以及不断成为废墟的那个过程。一个生命只要被创造出来了,就会马上步入成为废墟的过程。而人类的希望,就是在这个成为废墟的普遍规律中,如何去拯救自己,不断获得重生,获得希望!这其实是艺术家所做的终极思考,在探寻作品所触及的废墟的问题上,既有可见的触动,也有潜意识的触动。一方面,它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没有逃避;另一方面,它也触及到了世界存在的本质。艺术家让废墟的材料成为作品,艺术家其实是一个创造者,但这种创造与造物主相比,只能是第二创造,它相当于在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世界中,在人类退向死亡的过程中,在被启示之后使得走向废墟的物质重获了一种新的形态。
谭勋说他讲究缘分,缘分是不期而遇的,而在我看来它其实是一种启示,一种灵感。有的人认为灵感来源于经验,而我认为它来源于启示,是你在思考的时候被赐予的。世界是有无缘无故的爱的,这就是启示。启示是创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它的出现是没有预料的。开始就完全计划好了,一步一步地达到目的,那是不够的,至少要有百分之二十突然出现的东西,无缘无故被赐予的灵感,这才是艺术中最奇妙的,也是艺术创作不同于其他创作的地方。比如我写作的时候,有些文字如行云流水似的出现,刚才还是写不下去的,但突然之间就出现了,这个就是启示。我们认识世界有三种方式:经验、计划、启示,在艺术创作中,启示极其的重要。在谭勋的作品中我便感受到了这种力量,他进了会议室,习以为常的纸杯被他看到,就转化成了作品,这就是启示的力量。
关于当代艺术,废墟本是一种废弃的材料,但为什么它就成为了艺术品呢?这和当代艺术的方法论有关系。当代艺术最看重的是观念。当我们看一件作品时,是三位一体的,即观念——内容——形式,三者合在一起去理解它。而当代艺术更看重观念,当代艺术是现成品的观念形态。最早的开创者是杜尚,他把“小便池”放进展厅这个不同以往的观念语境,“小便池”就成为了艺术。“彩钢板”本是一种临时性的建筑材料,但在谭勋这里不一样了,作品观念中包含了外来人口的社会问题,因而成为一件赋有尊严的的精神性的艺术品。彩钢板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当代艺术,就是现成品的新的观念形态。
再比如,扫把是扫地的,但竹子在古代是有人格象征的,梅、兰、竹、菊,这也是一个人格的观念。在谭勋这里,他直接把这个现成品,一个快被磨坏的扫把,也就是“竹子”拿过来,赋予它一个观念,把它放在展厅的中央,铸造成铁的、不朽的艺术品。废弃的物品成为了一个纪念碑,在展厅的中央被观看着,它也成为一个具有神圣感的扫把。安迪·沃霍尔把可口可乐、玛丽莲·梦露的海报拿来做艺术也是如此。当代艺术不再只是绘画、雕塑,当代艺术认为没有什么不是艺术,你只要给它一个合理的观念,它就能在废墟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