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杰:一“塑”一世界——友好艺术家谭勋


    对于很多中国雕塑家来说,研究雕塑的形式语言、材料、确立个人的风格样式是一个中心,甚至是毕生的任务。他们既重视观念和作品的当代性,同时也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材料实验。作为雕塑艺术出身的艺术家,谭勋教授从雕塑跨界进入到当代艺术的创作领域——既有雕塑语言的创作,又有行为实验、影像、现成品材料运用和装饰。他这样介绍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当代艺术范围内的艺术,我都在尝试、运用。”

 

    雕塑作品中的阴影和黑、白、灰自然天成,自给自足的立体感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雕塑家可以用一块木头表达枯萎和死亡,也可以用一盆花来解释生命,直观的表达了精神上的需求,所以材料的语言魅力更加独特,具有从质感到形态再到文化和心理的不同层面的意义。谭勋教授的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觉形式来发掘材料的不同特性,并用恰当的方式充分使用和传达。他向我们展示和证实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用对当代艺术的自我思考突破了传统雕塑语言的编译序列。

 

    我个人觉得从谭勋教授的作品里是能看到一种诗意、情怀和佛性的。

 

    谭勋教授喜欢把现代人遥不可及的古风山水风景拓印于现代日常材料:老城拆迁废弃的木檐柱、古朴的青砖、六七十年代的铝质饭盒、浸润各种茶渍的一次性纸杯……这里既有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又有朦胧的远山氤氲着一袭轻纱,在飘渺的云烟中影影绰绰,若即若离。豪迈,俊秀,奇险,逶迤,平坦,突兀,温柔,呼啸……谭勋教授的作品就像不同的诗,充满着浓郁的中国韵味,将各个独特视角的美和思考传递给观者,唤起人们对精神本质充满诗意的信仰。

 

    中国人对传统山水具有强烈而独特的情怀,古人思考自然万物、寄情山水,这便成为国人心目中最恰当的视觉符号。自然和旧物都会成为历史并对立于当今的时代。《李明庄计划》系列作品中那些具有图形象征意义的令人留恋的高山瀑布经过锻造,不可思议地呈现在“逝去的”旧物表面,充满智慧和细腻的情感。谭勋教授在金属容器内部锻造出各种起伏的形态,使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经过雕塑的润色和改变而显现出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效果,为观者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此外,这一系列比以往创作表现得更为概念和“新达达主义”。谭勋教授把两种漠不相干的事物进行了完美的嫁接,日常材料、现成品与形态、语言的极大反差表演了时空和精神变化的“魔法”,带给我们思考——这既不是历史长河中古人对自然的思考,也不是我们现代人对于某种材料的思考,而是人们关于当代艺术的一种反思:对于保存中国独特文化遗产的坚持和深切关注。谭勋教授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创作一个“物”来给大家解释一个“问题”。

 

    谭勋教授擅长对材料综合的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扩展使用材料的范围、致力于追求把那些看似平淡无趣的琐事和日常生活使用的旧物变成真正的艺术作品,并编写了一部《雕塑综合材料教学》供教学参考。这是艺术家转型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独特的思考方式表现出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越来越市场化的艺术作品创作随波逐流的不遵从、为摆脱传统学术教条束缚而所做的大胆尝试。材料的选择和艺术语言的使用没有文化的分界,材料和技术手段综合展现了雕塑语言的多元化。谭勋教授经常沉浸于周围的生长状态中时刻思考,由小见大,发现新的视角。纸杯系列缘起谭勋教授对日常的思考:每个时代都有人们自己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写日记、电子产品……茶渍,就是他记录复杂关系的方式——将人与人、时间、空间、空气、干燥、湿度等杂揉在一起,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参与性和记录,这或许代表一个人在某个城市的记忆,或许代表某个人喝茶的记忆,或许代表人与人交往的记忆……记忆中留下跟我们的经验有关的符号,很多复杂的关系在快速运转的时代中改变了我们看待时代和留存记忆的方式——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个当代艺术家只有关注当代,他的作品才能留下当代的印记。这是一种可以预见的历史,也是一缕参悟尘俗的佛意。谭勋教授认为艺术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对于当代艺术,他更倾向于关注雾霾、关注自然、关注政治、关注人,他说:“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在这座城市更好的生活。”

 

    《佛典》中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谭勋教授从细微之处开始,用一件件创作来发掘并讲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个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将会随时间的流淌成长为一个个健全的对神圣、崇高等精神价值拥有坚定信仰的系列,“塑”其一生。他以原创的姿态赋予历史相对客观的看法,引领观者重新去解读人们对于中国种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并去思考在艺术创作进程中对中国文化根基本身的质疑,其雕塑艺术的独特性,就在于用实验表达超越了他艺术家这个职业本身、融入其全新的对于中国文化融合的一种抽象实现的先锋意识。

 

    我相信对祖国和文化语言的忠诚,在谭勋教授内在特质和固有信仰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独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和自主发掘精神,这将成为他们带领跨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多元化艺术创作走向世界的舞台、展示本土化精神意义的不断成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