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教学与数字科技背景下的精神坐标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雕塑教学,始于上世纪留法、留苏的老一辈雕塑家,他们回国后奠定了具象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是以泥塑教学训练作为主干课程的,这种模式,长时间影响了国内的美术学院,直至上世纪末才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期间各种装置手段、新材料,以及动画、行为、影像等多元素的加入,不断扩展了雕塑的边界,雕塑的定义也随之泛化。雕塑边界被打破后怎么办?这就当时不断被讨论的话题,最终似乎也没有一个定论,或者说,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是存在多重标准的,主体的选择,似乎是最终的结果。然而,我们作为教学单位,讨论雕塑实际上是有边界的,其中关于材料和观念、造型和语言都是我们要解释的。

 

    就我们天津美术学院而言,雕塑教学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先后经历了工艺美术系特艺专业、绘画系雕塑专业、造型学院雕塑系三个发展阶段。在这50年的时间里,从专业名称的更替,到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摸索,我们不断前行,逐渐形成了现有的教学体系。雕塑系现有大型泥塑实验室、金属雕塑实验室、木雕实验室、石雕实验室、陶艺实验室、数字雕塑实验室六个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的数字雕塑是最近才成立起来。当前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是2002年以来以材料实验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6年的运行轨迹,已经形成了当前注重材料创作的教学特色。不过,当前我们也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定位、教学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这其中就包含了新科技影响下雕塑语言的改变,而数字雕塑教学的加入,或许是我们的突破口。

 

    数字雕塑的出现,是当前新科技引导下出现的雕塑制作方式,这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十九世纪中叶基卢克斯相机的推出,使绘画的定义被重新界定。今天,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雕塑的本体造型语言与技术手段也出现了新的可能。这种社会背景,督促我们进一步开始重新思考雕塑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学院雕塑教学的进一步推进。

 

    雕塑教学的未来如何发展?这需要我们找到新的坐标,重新思考什么是传统、技术又将如何、材料的定位、观念的意义、媒介的范围,以及雕塑如何介入“城市”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提出的背景是全新的,是现实的和未来的,而问题的答案,也将在今后展开的新教学语境中呈现出来。不过,不论外在的技术如何发展,创作所依托的材料如何更新,唯一不变的就是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人,始终要保持一种独立和自我的精神坐标,也只有保持这种坐标,我们的艺术才能最终做到以人为本,我们人的精神所在即问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