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参加了创作营辅导,今年很荣幸又来了,我们创作营连续两届办下来,规模越办越大,作品越来越多,逐渐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从创作营的教学角度我有几点思考与大家探讨:
一、金属雕塑本体造型语言的成熟与深入。直接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模式,造型手段、作品形式、材料技术语言愈发成熟。在这些成熟的经验与样式的引发下,催生出了更多有力度有新意的作品。这是一个不断孕育,自然生长的过程,在教学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金属雕塑在使用传统金属材料基础上,综合材料大量使用,作品形式语言得到了极大丰富与拓展。工业现成品、石材、砖块、混凝土等材料的综合运用,有效扩展了金属雕塑传统语言表现方式和技术手段,体现了造型语言的多样性与可能性。这也给未来金属雕塑创作提供更大的可能与创作空间。
三、金属雕塑作品类型中出现了很多关于探索人、空间、环境关系的作品。作品考虑到了人与作品的互动性,增加了人们参与的更多可能,改变了金属雕塑的传统观看方式,互动性的增加也为我们未来金属雕塑的创作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我想将来它可能会成为我们室外金属雕塑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假如我们和环境、空间、人的参与或者其他发生更多关系。我们未来的思考、创作空间是巨大的。
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视觉经验的介入;地域人文、当代观念、时代思想的介入与深度挖掘,为金属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创作带来了有效的、持续的推动力。创作中更多关于地域历史、文化符号的思考与提炼;人文地理符号语言的充分运用;历史文化基因的视觉转换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创作思考、文化挖掘的深度与意义。
五、金属雕塑创作还出现了更多关注社会学、跨学科、 跨领域的实验与思考,体现了当代金属雕塑的创作活力与更多可能性。有关于当代社会时尚符号的运用;动力学,、机械物理学的尝试;声音装置的运用以及更多科学技术语言的思考等等。我想这些现象与更多造型语言、造型方法的出现,必将会成为我们今后金属雕塑本体造型语言拓展的新动力。
综合以上,目前我们雕塑创作营的作品已经和西方现代主义时期的金属样式、造型方法拉开了一定距离,已经走出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标准范式,这也是创作营一届一届办下来的成功之处,也希望能找到属于我们中国这个时代自己的语言风格,我也深信会在中国金属雕塑的历史上书写出浓重的一笔。这几届下来,还对各大美院雕塑系实践教学、金属教学形成了很强的互动性并产生很大的作用力。为增强教学活力、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创作营还有很多不足,有些作品流于形式,,构成样式单一,思维浅显,技术语言粗糙等等,但随着今后创作营的深入开展,创作会越来越成熟,作品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