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艺术新地” 中国•新地乡小分子村雕塑创作营发言


    大家好!刚才王老师说得非常好,前面几位老师也从各个角度把事情说得很全面。我说说我的感受。

 

    前不久我们开了一个文化旅游产业的研讨会,会上有一个人说到我心里去了。他说,一个旅游产业、一个乡村建设,单纯看一次能吸引到多少人是无效的,而要看同一个人是否能再次、甚至几次返回我们这里,这才是衡量我们景区、社区及整个产业最高价值的指标。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作为游客,就得让他觉得今年到了这个村落体验,明年甚至后年还想再来体验一下,如果只能吸引一次人家便不想再来了,就值得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思考。

 

    这是个核心问题,也引出相关的一切。无论是艺术、服务、景点建设,所有一系列东西都是一个整体思路,不是说简简单单做个五星级宾馆、做个创作营,或者单纯把环境整治好就行了。每一方面相互之间都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体环节中,最重要的核心与亮点就是为村民、游客、艺术家及不懂艺术的普通百姓,如何带来全方位改变。无论从环境、心理、认知等方面,都要有一个改变,而这的的确确是可以用艺术来完成的。

 

    我们的艺术工作要进入一个实践性阶段,尤其在新疆,是很值得推广的一件事。整个活动做下来,最大的效应是起码对中国的美术院校的雕塑行业实现了最大力度的宣传。后面是不是还会有第二期、第三期,是我非常关注的事。这次创作营在二十多天内能做出这样的成绩,我认为非常成功,指导教师及陈虎都很辛苦,所以更应该继续把所有资源、所有精力及所有对艺术的想象调动起来,帮学生去完成这个事情,里面也有不少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作品,值得深入持续下去。

 

    此外,孙路老师的“太原钢铁之夏创作营”做了八年,我去了两届,每年暑假他都去做,最多达到八十个学生,最少也得是四十多个学生。从金属主题创作营的角度说,我认为它做到了全国第一,为金属雕塑语言的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财产。无论从时间还是经验,还有学生的规模、政府的投入,都是一件伟大的事。我们的“小分子村”是第一届,我期盼它能有声音、有效果、有可能性,我认为还应该有第二届、第三届,这是我的期盼,也需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思路。能把八大美院雕塑系的人聚到这里不容易,有王志刚老师的号召力,也有陈虎老师这么多年在这里经营的情感。一开始就能做到现在的状态,集合了所有资源的力量为“小分子村”做,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期盼能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些前期铺垫的资源就不会浪费掉,这个事也就更有意义和价值。

 

    假如说我们有理想把艺术介入乡村这件事做得更好,就需要有准备。比如,我们在天津两年中做了两次跟政府合作的活动,叫“旧物志”,属于环保雕塑创作。怎么做的呢?就是打造一个环保区,由各个企业把它们的材料提前储备起来,该卖的该扔的都不卖不扔,集中在一起供给我们学校,学校再把这些“旧物”也就是金属、工业垃圾、边角料等全部储存在一个地方将近一年的时间。一个工厂、企业所产生的废料及不可处理的垃圾非常多,我们就用所有这些材料做了一个“小公园”。第二年他们认为太难得,又继续储备材料给我们做了一个公园。两个公园做下来,每个雕塑都有他们企业的符号和印记,无论是电子产业、塑料产业、还是轮胎,都有它们强烈的企业符号。企业就算是赞助,我们的活动也是一种赞助,就这样给政府打造了两个小公园,每个公园二十多件,最高的作品有三、四米。

 

    我讲这个经验是说,我们面对环境危机,应该要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与高度去考虑,比如塑料垃圾和垃圾分类。我认为要从当下这个世纪做,那么,做第二届时就要想能不能给所有村民一个概念,所有塑料垃圾甚至纸箱、纸板都不要扔,把日常用品、原生材料、市民丢弃的材料都利用起来,做成一个“行为计划”,从这个角度由村民发起做一个创作营,将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它无论从政府环保层面、雕塑形态层面、艺术家创作层面都会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意义。就像刚才王志刚老师说的,就是材料对人、对社会、对心灵的感受,怎么样去转化它,将是一个充满可能性、充满未来的事。

 

    因为我总在想,关于环境保护的大问题,雪山融化、塑料垃圾、垃圾分类等,我们能做点什么呢?这次我去上海开会,发现其实好多地方并没有真正开展垃圾分类,它更多仍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好多事要从头来,政府层面、村民层面及艺术家等方方面面,要有一个长远计划。创作营是很落地的,可以让事情变得更丰富、更具可能性。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