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ALON国际艺术沙龙》杂志采访


采访者:Artliker

受访者:谭勋

主  题:“谭勋:物与悟”

时  间:2009年5月

(《ARTSALON国际艺术沙龙》总第8期)


这个时代或许没有给雕塑家留下像油画家那样的一个渐变的空间一一大量企图使用不同类型的技术语言和材料的变化来吸引眼球而试图被证明为创新的作品,不断被戳穿被证实为谎言;而在油画家中曾经成功得通过创造一个符号来进入“当代" 领域的方式又没有给雕塑家留下时间和空间。

 

但是现当代,雕塑的语言、形式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材料和技术不断地被运用到雕塑艺术的创作实践中,现成物品的利用也丰富了雕塑的艺术创作。雕塑的边缘化和不断越界,导致了雕塑艺术的日趋宽泛化。

 

谭勋诞生在一个中国画家的家庭,自幼也学习中国画,这使得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觉性和对山水的兴趣。他一直在材料表达的各种实验中渐渐回归到自我内心表达的结果;正如中国文化出自内心寓意于"物” 而最终由“物”又回归于内心从而达到内心自省的文化特性。 而山水本身恰恰是中国艺术中恒久的主题;山水是中国艺术的符号,不属于任何个人,这种现象我认为源自于中国文化的组成特点和文化态度:近代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艺术的每一个角落,这使艺术家远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态度意识和文化的使命意识;艺术成为了谋生的工具;当代艺术的混乱的现实状态是亟需重新唤起艺术家确立文化立场意识的时候了。艺术家开始自觉的具有知识分子意识,也许这将是雕塑成为中国艺术形式的一个标志与开端;谭勋对“物" 与精神表达的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在他作品中,物的性质和材料己经变得不重要了,对物质和材料本身的驾御使他的作品更多的具有精神表达的深度;内心表达的强烈欲望得以使观者超越对物质本身的新奇和兴趣;视觉传达开始成为精神传达的载体,寓意性在减弱,远远脱离了趣味,自我文化立场和语言个性化的清晰。

 

Artliker:您的家庭背景对您走上艺术道路又怎样的影响?成长过程中受谁的影响比较大?

 

谭勋:家庭背景对我走上艺术道路的影响至关重要。 父亲是国画家,,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笔、墨、纸、砚随手可得。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写书法、画国画。八九年后,我在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中专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奠定了走上雕塑这条艺术道路的基础。虽然从小学习国画,也可能 “描画” 太多的缘故,逆反却不叛逆的性格决定了我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些烦。在中专的学习过程中我画过工笔、水粉、油画,也学习过设计类所有的基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唯独对雕塑异常热爱。 后来我分析可能是国画与雕塑的造型语言方式反差巨大,恰恰又满足了当时对西方艺术的追求。 九三年以后,我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研究雕塑,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努力探索。

 

成长过程中影响我的人特别多,我指的是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的人都在影响我。 我想今后影响我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Artliker:您怎样看待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

 

谭勋:从大的方面看,中国的雕塑艺术真正发展到现在也不过五十多年。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雕塑家在“全球化" 趋势下才逐渐对西方当代雕塑有了直接的认识,但这种“了解” 并不全面。

 

快速传播、 流通下的西方当代雕塑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在 “全球化" 的作用下,使西方近百年的现当代雕塑式样像洪水一般一股脑地涌现到我们面前。 而我 们中国的雕塑家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这个问题就像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 作用下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是一样的,是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中国雕塑艺术在近十几年中蓬勃发展,雕塑形式语言、 观念意识一下子变得无比丰富、 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可背后隐藏的却是发展过快的问题。没有消化吸收、沉淀、反思的过程,且对自身文化立场的认识理解也不够深刻,精神的指向也是模糊的,中国雕塑家的自信心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这种发展阶段很快会过去。 随着时间的过渡,他必定能成熟、强大起来!

 

Artliker:艺术家自觉的 “知识分子意识” 是指什么?

 

谭勋:我理解的艺术家自觉的 “知识分子意识" 首先要脱离一般意义上对 “知识分子” 的理解, 即大众所熟知的 “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 不同时代、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也不同,如中国古代的“士” 或 “士大夫”,即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原型。 从孔子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以“道” 自居的。 而当代的“知识分子” 应是具有文化性与精神性的,是进行有价值、 观念、 符号等文化性的活动。是在为社会建立一个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知识分子” 是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中,为社会提供着精神产品,推进着精神文化发展。 而艺术家的 “知识分子意识” 就更接近于精神生产。 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在怀疑与批判下,在精神思想与社会现状的距离下,按照艺术家自己的理想,以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改造、 创造,实现文化心理状态下的深层次精神要求,提出、 反映并探讨社会中的各种现实和传统的问题,引发社会的反思。 艺术家凭借多元而综合的知识系统,独立形而上的思考能力与精神支配能力,为价值信仰失落中或正在寻找重新建立中的社会人们找到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源泉。

 

Artliker:您认为材料和作品气质有怎样的关系?材料决定作品还是作品选取的材料?

 

谭勋:重要的一点您没有提到就是“观念”。思想观念与材料是相辅相成的。作品观念往往占主导地位。 有时材料也是作品的形成主要因素。 这两者共同决定了作品的气质。 材料的选择利用和技术手段必定决定作品的成败。

 

我的作品中材料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我对材料一直比较敏感,也就是我对“物”的理解与思考较多,对"物”本身也很感兴趣。尤其是“物”自身所特有的精神指向、时代意义、生存价值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故事,是由物质材料本身所引发的,我是在“物"与“悟"之间进行着一场精神的游戏。

 

Artliker:在当代社会,你怎么看艺术的“艺术” 和 “商业”的关系?

 

谭勋:“艺术" 与 “商业” 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是致命的。 每位艺术家都希望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模式,以解决自身艺术发展上的问题。 当前中国本土艺术家在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上似乎刚刚建立了一种相对纯粹专业的商业渠道。而这与西方几百年来所形成的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模式相比还是不成熟的。近几年形成的中国艺术的商业化泡沫众所周知,这不金融危机又来了。我个人对当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影响的创作趋势是不遵从的,我还是在强调坚持个性化与独立于商业市场之外的艺术个性表达方式。

 

Artliker:你参加了那么多展览,国际交流也很多,请谈谈外国对中国的 “当代雕塑艺术" 的不同看法。

 

谭勋:什么看法都有。 有说 “国际化" 的,有说 “民族化” 的,有说“符号化”的,有说好的,也有不认同不理解的。我认为在这个“多元化”且更趋“一体化”的世界里,重要的不是外国人的看法,而是我们自己的民族自信心要强。无论"“外国人"或是什么“全球化”必定这个时代是个互相融合、 吸收的多元时代,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土壤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价值这是根本。以上说了一堆空话还请原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