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大家》杂志采访


采访者:严虹

受访者:谭勋 

时   间:2019年1月17日

标   题:我的艺术是在现实生活中蔓延生长出来的

 

    东方艺术·大家:你是如何走上艺术创作这条道路的?


    谭勋:我自幼随父亲学习中国画,起初我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它,更谈不上喜欢。当我能自主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似乎是距离“中国画”最远的一门艺术形式-“雕塑”。


    东方艺术·大家:你觉得你的创作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谭勋:2000的个展《失缺平衡》,显现了我最初创作阶段中对现代主义的形式研究与雕塑材料多元化的实验;2008年的《李明庄计划》到2012年《个人方式》系列个展中,我的创作转向了物质、器物与传统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与当代转化;之后,由生死经验的体悟间接引发了我对人、身体及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2017年终,在北方环保风暴、工作室搬迁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冲突中,在现实境遇的切身影响下,2018年《未知的数》个展中《彩虹》、《草》等系列作品代表了我创作方向新的阶段。

 

    东方艺术·大家:你以前的创作和现在的创作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之间有哪些关联?


    谭勋:我的创作经历了从最初对雕塑材料语言的拓展与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到关于生命意识的体悟与社会现实的介入几个层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也随着我成长过程中人生经验与世界观的变化而转变。它们之间既是逻辑的递进,又是非线性的相互交汇与彼此涵盖。


    东方艺术·大家:你的创作灵感有没有哪些是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得的?


    谭勋:“意想不到的地方”多来源于现实对我的刺激或启示,如汶川地震遗留的盆、生命离别的灰、一个正在编扫帚的环卫工人、一次性纸杯与飞机餐盒的使用以及充满生存经验的彩钢板等等。我想这些既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悟与物的必然。


    东方艺术·大家:你觉得艺术是否可以真正进入生活、融入生活?


    谭勋:当代艺术真正需要思考是应该进入和融入什么样的生活。我的艺术是在现实生活中蔓延生长出来的,无论是作品的表象还是作品背后的故事,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充满了太多的可能性,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语言介入到真实的社会语境中,是我思考的重点。

 

    东方艺术·大家:你的艺术创作与你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谭勋: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是我个人生命体验与生存境遇的关系,二者彼此互动,能量由此产生。

 

    东方艺术·大家:2018年你关注了哪些重要的艺术事件?你如何看待?


    谭勋:与其说关注艺术事件,不如说我更关注今天中国在国际社会处境的变化,全球语境下的生态与时局的变化,以及当下中国的经济、民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所有当代艺术事件发生的背景与指向。

 

    东方艺术·大家:对于刚刚过去的一年你有什么感受?你对未来怎么看?


    谭勋:2018,我在上海浦江华侨城举办了“未知的数”个人展览,它是我近些年持续思考的一个质变,总结并释放出我在目前状态下的心绪以及对社会、生命的体悟与反思。未来对于我就像个展的名字一样——“未知的数”,既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也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东方艺术·大家:当下的艺术生态,你是否觉得有一种转变正在悄然发生?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谭勋:我对当下艺术生态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并不多,但林语堂先生有一句话我想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角度,“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东方艺术·大家:这些年,你一直在坚持做创作,如果现在回头来看,你还会选择做艺术家吗?


    谭勋:一定会。但做什么样的艺术,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会是我更注重的选择。


    东方艺术·大家:2019年伊始,能谈谈你现在这个阶段的创作吗?


    谭勋:在2019年,我希望能够从我的现实生活和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启示,在生活与艺术、传统与当代的“接口处”,在持续发现未知的过程中,将艺术内外的相关系统进行连接,试探它们的边界,以恰当的方式予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