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雕塑教育发展历程的回溯与展望


采访者:《艺术教育》杂志

受访者:谭勋

  间:2019年10月

  辑:陈青(《艺术教育》杂志)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雕塑艺术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公共空间,催生了诸多雕塑主题公园、雕塑艺术节。在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中,也可见大量雕塑作品,它们成为商场中一个较为高雅的小型景点,提升客流量的同时,也妆点了消费者的视线。

 

雕塑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多以宗教造像为主。真正意义上的雕塑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相继设立雕塑系、科为标志。在90余年的发展中,专业院校的雕塑教育始终以一贯的先锋意识引领着我国雕塑创作的风潮。新中国成立后,雕塑及雕塑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不同时期呈现特点分明,但脉络一直延续,并未断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雕塑教育该如何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从而更好地介入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空间艺术性,值得人们思考。为此,《艺术教育》杂志采访了雕塑家谭勋。

 

谭勋雕塑带有浓郁的个人特征:强调形式,但不落窠臼;强调物性,但又有别于西方的极少主义;强调观念,但却不以反叛为目的,而是积极建构作品自身的文化身份。他在创作中对于过程性与偶然性的重视、对场域与剧场化效果的营建,不仅强化了观念表达的有效性,为当代雕塑艺术本体边界的开拓寻找了一条新发展路径。在看待雕塑艺术上,谭勋有自己的想法,本次采访在他丰富的雕塑实践与雕塑教育经验基础上,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梳理雕塑的发展历程,纵览这一古老艺术在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艺术教育:回溯我国雕塑专业教育的历史,您认为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或转折点,凸显了怎样的时代变化?

 

谭勋:回顾中国雕塑与雕塑教育的近百年历史发展,最初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并非民国本土雕塑家与教育家,而是一批留学生。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现代雕塑开始慢慢融入当代社会,并对雕塑教育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尤以留法回国的雕塑家最为突出,他们将法兰西学院派雕塑艺术的形式与技术带到中国,使中国艺术界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雕塑”概念,也开创出西方写实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949年后,在社会主义发展、“亲苏”的历史条件下,雕塑创作与教学也确定了“苏派”的艺术基础,以及在此之上的美术学院写实雕塑教学系统。留学苏联的艺术家纷纷回归国内,进行雕塑的创作与讲学工作,出现了大量以政治宣传为功能、讴歌社会主义为目的的艺术作品及相关教学内容。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为社会主义体制服务的艺术及其审美逐渐被稀释,国家改革开放大形势下的发展也促成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趋势,在艺术语言上出现了诸多转变,它也是四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及其中雕塑板块的真正开端。最初,西方人文思潮的涌入促成了“星星美展”“85新潮美术”等重要的艺术事件。进入上世纪90年代,雕塑界先后出现一些重要的艺术展,如1992年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雕塑1994——中央美院雕塑五人展”,展览中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不但进一步融入了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在观念、形式、材料等方面也拓展了雕塑艺术的创作可能。而这些活跃于一线的艺术家群体也担任着教学工作,他们的艺术探索带动了美术学院从传统雕塑教学向现当代雕塑教学的转变。

 

2000年后,新一代更具实验精神的雕塑家登场,雕塑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全面解放,美院教学方面也以之前的泥塑为主转变为金、木、石、陶等的综合材料教学体系。2008年后,伴随着东方性、全球化等概念的纷纷涌现,雕塑艺术家进一步面临观念的重塑问题,雕塑化装置、科技雕塑等新潮流反应在雕塑创作中,美院的教学思维与学生实践得到进一步扩展,逐渐呈现出繁荣、活跃的景象。

 

 

艺术教育:当下雕塑艺术越来越广泛地介入现代城市生活,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变化线索是怎样的?

 

谭勋:雕塑艺术介入城市生活有着它自身的发展逻辑。1949年后,从天安门广场的“英雄纪念碑”到全国各地的“毛泽东”雕像均反映出,公共雕塑的创作开始了以为政治服务、弘扬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目的的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后,以介入城市发展为宗旨的现代主义构成形式的景观雕塑大量出现,但此时尚处于不成熟的学习阶段。到了1990年代末期,西方学术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实践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显露端倪。雕塑创作的目的从单一地为政府、企业做宣传,慢慢转变为更加对大众生活与审美的介入,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多样类型的公共艺术大量出现在广场与商业中心以及更多的公共空间之内。

 

2000年以后,开始涌现纯粹介入性的公共艺术实践,作品中无不体现出生动的文化互动价值,彰显着个人化的艺术语言。2008年后的城市公共雕塑,开始变得进一步多样化,更多具有强烈主观诉求及与当代艺术高度融合的观念性创作频频浮现。此后,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与“介入性”也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涌现出很多“介入乡村”的艺术项目,环保、原生材料等元素纷纷体现在雕塑的公共艺术实践中。此外,同时出现的还有以时代探索性为目的的大地艺术、科技艺术、多媒体影像艺术等公共艺术类型。

 

 

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雕塑人才的培养应侧重哪些方面?此外,雕塑艺术对城市空间建设的未来前景与价值何在?

 

谭勋: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美术学院雕塑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并形成出更加开放的教学格局,这也是中国新时期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诸多现实问题也正在表明,我们的艺术人才培养似乎并没有达到国际化的普遍水平,也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逻辑与艺术语言。若要在建筑、设计、雕塑、当代艺术等方面,形成诸如民国时期或“日本物派”那样的独特艺术面貌还需要走很长的道路。因此,从雕塑人才的培养方面看,则需要从之前的更加注重写实技术,发展为兼具新技术与价值观,也就是现当代艺术语言、科技艺术语言、“非遗”资源运用、东方思维智慧等的综合性培养,由此慢慢形成出中国当代雕塑的视觉逻辑与风格,这也是中国新时代所期许的人才资源。

 

关于城市空间中雕塑艺术的未来价值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雕塑无疑是最具直接性、多元性的艺术类型,它兼具平面化、空间化、互动性等诸多艺术语言的特性。其价值是多元与综合的,其边界是不断扩张的,具有在视觉观赏的过程中将大众吸纳进来,带动起对城市、社会、人文等的诸多思考,以艺术改变视觉经验与对当代社会的认知方式。由此可以看出,雕塑在当代城市空间的建设中拥有着多元的可能性,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都将在两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个方面是艺术本体语言的独特性,它始终表现为雕塑本体语言的层面;第二个方面是雕塑艺术边界的扩展与融合,如数字与3D技术的介入等,它将更多元的学科纳入了雕塑系统中。其前景与价值将在动态中不断发展与扩大,未来可期。